2024-11-03 需求管理的规划和落地
一名企业的管理者说他在推进IPD内部落地的感受:经过四年的项目继项目的推动,目前60%的立项项目都已经按照IPD的流程和模板要求进行推动和交付,虽然DCP评审因为没有建设好重量级团队没有推行外,TR评审和CBB模块库也都进入正常的运行和运维中——这是收获;但也有挑战和失败的地方,就是charter开发和需求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收集不到有价值的需求,要求多的话,市场本身就反对,要求简单的话,市场和产品规划部门提出的需求,产品开发团队根本理解不了;针对订单项目的需求管理,经常是产品开发中后期才开始关注需求,用一个表格来管理,叫客户需求跟踪表等,细化的跟踪和变更,但经常容易失控。看到我写IPD的落地方法,因此就想交流一下针对需求管理的规划。 对比了一下IPD和传统产品开发的方法论和流程,发现IPD特别强调面向市场和需求,产品开发是一种投资——不知道是否相互受影响,那么目前主流的开发方法论中,都在强调需求的输入和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MBSE,干脆就定义了需求→功能→逻辑→产品,也算是种更完整的流程说明需求如何与功能设计和产品开发耦合,企业在引入需求管理时,可以参考这部分的理论或者方法,实现尤其是复杂产品的开发。MBSE暂且不说,IPD中需求在整个框架中的位置如图示,就是源头。 什么叫需求?如何去定义需求?如何去评估需求的价值?一个针对需求的定义,所谓的需求,就是针对交付建立的一种针对性的期望;所以需求首先是一种未来实现的“期望”,其次针对性说明是有方向性或者范围的,针对交付说明有一个实现过程;企业是追求价值的,或者是希望价值最大化的,所以能满足更多人创建更大价值的期望就是好的需求;但毕竟期望是一种主观的看法,所以肯定会带有很多主观的色彩;但价值的判断是量化的,因此就需要将主观的期望转换成为一个可量化的价值;一个“合理且有价值”的需求,在企业的漫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包括需求的定义阶段,需求的响应和实现阶段,需求的(功能和价值)验证确认阶段;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业务过程,尤其是价值的验证。 需求管理非常重要,在访谈时,没有企业说不重视需求;但是需求管理很容易被忽视,很少企业导入专项需求管理,组建需求的团队定义流程,在企业落地达到满意的就更少。 需求价值的定义方法论 需求是繁多复杂的,在IPD中强调面向市场的投资和开发,并非面向客户或订单——这里在理解时,是有微妙的差异的,面向市场追求的是细分市场的共性需求,但面向订单是追求个性需求;在企业实施时,我层级尝试将人为主观的需求价值评判改为IPD使用$APPEALS进行需求分析,从8个方面进行客户需求分析,确定客户的购买准则并评价公司自身产品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因此就在完成初步需求评审,就有需求分析团队RAT按照$APPEALS进行拆分描述,并打分定义权重;任何一个需求在分析阶段都可以调用$APPEALS模板展开;但后来发现需求太多了,仅有的RAT团队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后来改为将需求分为A、B、C、D四个等级,仅A、B等级的需要按照$APPEALS进行拆解,其余的保持最简化的需求定义方式,后来系统才勉强运行下来。 $APPEALS的8大要素如下:(1)$Price:价格,(2)Availability:可获得性,(3)Packaging:包装,(4)Performance:性能,(5)Easeofuse:易用性,(6)Assurances:保用性,(7)Lifecyclecost:生命周期成本,(8)Socialinfluences:社会影响 需求分析的细化程度与企业对需求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关系,同时,不同行业对需求的分析方式差异也很大;例如软件行业追求敏捷,可能分析过程就不会这么复杂,当然订单项目大部分也都不会这么分析;但正常的平台产品开发,可能$APPEALS就是比较好的方法,面对航空航天等重资产特殊行业,可能还不够,例如在轨道交通行业,分析的模板就定义为14个维度,当然也是核心需求,必须从图示14个维度进行分析,每一个纬度还定义了不同的权重,当然这种方法虽然更细致,但在企业推广也是非常痛苦和缓慢的。 尽管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细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需求的量化方法,但是受需求分析的个人视野和对市场的洞察等局限,对需求的评估还是容易偏差,这种情况以前在咨询时,也和企业讨论过对应的机制,通过讨论为什么苹果先发明了全触摸屏手机而诺基亚的路线是全键盘,为什么马斯克选择可回收火箭,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能在中国先普及,折叠屏收集的用户需求和场景到底是什么等。 针对需求管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拉通 不同的人,视角不同,关注点不同,因此即使针对相同的事情,提出需求的方式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甚至是高度综合和抽象的;例如一辆车,需要速度快还节能,那么专业人士就需要通过竞品分析和市场规划等定义如何才叫速度快?节能到什么程度叫节能等,最终定义产品的特性,但产品是靠功能累加实现的,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分解需求到功能;单一的功能针对输入和输出是明确的,但是当复杂的功能和功能叠加时,不同输入和输出可能带来好的特性,但也有可能发生危害共振,因此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架构设计和特性指标的平衡,确保产品在最经济的情况下,整体输出性能最优——这才是需求管理的核心价值(已经从需求延伸到需求交付的价值)。 但从需求的指标到产品指标,到系统一直延伸到功能的指标的过程管理,目前传统的需求管理方法论已经不足以支撑,这部分仅IPD的理论也显得很苍白,我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开始大量的学习MBSE的知识,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其实MBSE提供的语言、方法和工具的确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图示就是设计轨道交通的需求分解示例。 但是大部分时间,企业可能忽视了需求的确认→转换→分解的过程,但这部分又是需求管理的核心。很多实施需求管理的企业都可以将需求分为紧急需求、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但对于未实现的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到底该如何去管理,却没有很好的对策和方案,或者管理很粗放;企业中长期需求价值的判断,与企业的技术路标和产品路标的影响,也只有路标确定了,需求价值的判断才有锚点,否则需求就会很发散,也无法将需求聚合,与产品路标的推动形成迭代。 但到年度规划,甚至到立项的Charter开发时,工作就需要进一步细化;我在一次专题分享IPD的落地经验时,有人问我一个问题,Charter开发是不是仅仅交付需求包就可以了?当时我的回答是若在Charter仅做到需求包,还远远不够,立项的项目仍有很大的风险;虽然从外部的IPD资料来看是可以的;我的实践建议是一定要做到功能分解和与需求的关联,并且初步识别不同功能对技术和关键物料的需求是否满足,即立项时不能还存在技术上的瓶颈,否则就很容易导致立项的项目失控——这也是需求分析不够充分的原因。 需求管理在企业如何分步骤的平稳导入 我曾经在2家企业协助开发过专门的需求管理工具(并没有使用市场上的商用需求管理平台),一家企业导入了商用的需求管理平台,当然也和很多企业讨论过企业需求管理的导入方案和策略,也查询过大量资料,请教过很多专家对需求管理的看法,因此特别强调一点:基于企业的管理需求和成熟度逐步建立组织和导入工具,避免被工具绑架的需求管理导入。 制造企业的需求管理,在企业信息化落地时,的确是一个挑战很大的事情,不管中长期需求,还是短期的产品需求,还是立即要实现的订单需求 中长期需求是企业未来的技术、或产品开发需要实现的,因此对企业管理来说,谁如何评估需求的价值,并且如何持续不断的评审进入需求池中的中长期需求是很大的挑战,他要求不仅熟悉目前的产品,也熟悉未来的行业趋势,以及企业产品可能的延伸;否则即使收集到需求了,也有可能沉入需求池中,杳无音信了 对于中长期需求,需要与企业的技术路标、产品路标持续不断的建立管理,其实很多企业还没有这种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团队,那更别说管理需求了 对于订单的需求,如何对需求进行分解,尤其是不同订单的需求方提供的需求格式、内容等各种各样,所以如何整理后导入企业的需求管理工具中,并且用这些需求清单去匹配对应产品的改型工作,也是很大的工作;还有一点国内业主的订单有可能需求也持续不断的细化、明确或变更,若真按照需求进行管理的话,就是变更,且全价值链进行评估;总之,就是订单交付的急迫性和需求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是矛盾的,除非行业需求要求必须这样做,例如汽车行业等 针对第一种中长期需求,我在企业的管理建立是先解决好需求收集,确保能收集有价值的需求,就是IPD中需求管理最前端的喇叭口,其次再评估企业产品规划、技术规划能力,考虑如何导入后续的工作 针对第二种订单的需求,我在企业的建议是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及订单需求可结构化录入,然后与订单项目、产品进行管理,但是先不做需求的闭环,仅将需求作为产品设计发布或者发货前的Checklist即可 软件行业的需求管理模型与传统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型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上述不针对软件开发 最后,针对这块的书籍,以前看的比较多的是产品工程、系统工程相关的书籍,因为这里有更完整更规范的体系说明需求是如何保障产品开发,但落地时,还是要真的实事求是,关注企业的需求和成熟度、以及投入成本 采用商业工具的导入就不和大家分享了,这里分享一个自己主导开发的需求管理工具的对象模型,在这里完美体育WM将核心注意力放在统一需求平台的定义上(替代了以前的Doors和Jira),需求转换和需求验证上,暂时忽略了需求的分解和与产品的映射、追踪;上线之后运行效果还不错,至少在专员的管理下,大量的需求都得到受控。 但在上一图片的项目中,虽然定义了项目的信息,但是并没有从项目管理的维度控制需求,所以在后来项目管理的工具中,就增加了对应的需求管理的功能,在目前公司的需求管理中,也增加了与TB的对接;可能从专业的顾问老师来看,这种不符合需求管理的整体规划,但这是一种很好的牵引企业逐步实现需求管理的一种方法,小范围改善总比不改善好,况且应用的企业感觉作为一个Checklist对项目实现效果自检,还是很有价值的。 对于企业在应用推广需求管理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何收集到更多需求,让更多人反馈需求,例如完美体育WM刚开始推动需求管理时,希望需求反馈者按照$APPEALS模板进行填写,结果发现根本无人反馈,后来虽然增加了很多奖励措施,但效果仍不好;所以在去年接到新的需求管理导入的任务后,我就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与业务代表商量了分阶段推进的计划,结合当时的需求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部门的可接受度,将需求管理的重点放在需求管理的需求收集的喇叭口,这部分面向企业所有用户,当然这部分也是目前商业软件无法解决的,也解决了直接采用商业软件投入比较大的问题 在规划中结合需求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很多管理理念的思维,考虑如何面向产品开发,如何在产品开发中应用。 按照传统的思维,仅考虑需求工程中相关方法和工具等,需求工程的概念就不重复了,百度和AI工具可以大量查询,包括“需求工程是指应用已证实有效的原理 、方法 , 通过合适的工具和记号 ,系统地描述待开发系统及其行为特征和相关约束”。 那么完美体育WM换一种思维,假设为了追踪需求与产品开发过程的融入,V模型,或者产品工程PE,或者最新的理论MBSE都提供了比较前沿的针对需求在产品开发中应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以IBM的解释为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MBSE) 是一种使用模型支持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从概念和设计到验证和确认工作,直至退役)的方法”,也可以浅显的理解,“MBSE=用数字化建模代替写文档进行系统方案设计,把设计文档中描述系统结构、功能、性能、规格需求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参数全部转化为数字化模型表达,然后通过组织的赋能和项目的拉通,推动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致性管理”;当然这些年实际参与MBSE的项目很少,但IPD落地,配置管理、ASPICE等相关咨询和落地都参与过不少,在此期间,也在考虑如何在企业产品开发中,如何结合企业产品的特性,企业产品开发管理的成熟度,导入合理的、可行的方法——这几年虽然重点做PLM的落地,但后台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也是没有放弃,陆陆续续在学习。 从需求到产品策划,产品开发的延伸,看似很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理论很高大上,现实非常的骨感。 在一次次项目的挑战中,完美体育WM也在尝试企业可行的落地方法,我和朋友查找了很多文章和论文,大部分企业导入需求工程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对应的人才和组织的缺失,当然人才和组织的缺失还是企业对需求管理的重视程度影响(不管是平台产品开发,技术预研还是订单产品开发,都可以有差异化的管理方法),其次就是完整贯穿需求生命周期的复杂度延长了正常的产品开发生命周期;针对人才和组织,目前比较前沿的公司已经开始关注这部分能力的建设和沉淀,确保企业可以有计划、有导向、有目标的创新,那么可以从需求管理循序渐进的逐步探索和导入,不求步子大,但求稳扎稳打,确保针对需求平台的规划按需求管理的方法来落地;但针对完整需求开发生命周期的过程复杂性,也会成为企业内部推广的拦路虎。 针对需求生命周期的管理,这块我更多参考了系统工程的管理理念;主要的思路是希望解决以下问题: 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再延伸到功能设计需求的路径是否有轨迹可寻,工作路径和方法是否可固化? 设计一个产品时,到底需要哪些类型的需求,这部分知识是否可沉淀为模版或企业的知识资产? 当面向订单时,客户提出需求时,如何快速获取需求与企业产品开发产品或能力的差异,识别产品改进需求和成本? 此外,在这个案例中,我也在探索,针对以下问题希望能提供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需求识别不完整 建立面向产品的标准需求结构树,包含显性和隐性需求 需求的评审和需求指标的尽可能早期明确、量化 需求维护工作量大 建立标准需求、功能与结构框架和关联模板 在业务中裁剪需求并传递关系,减少人工维护 测试验证策划不完整 建立从模块、系统到产品的测试验证方法库支撑 在方案阶段就完成测试验证的策划,并经过会签确认 将测试验证与需求关联并分析完整性 测试验证失效多,重复多 建立从模块、系统到产品的测试验证方法库支撑…